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11 楼

滕元发死后,苏轼急就挽词二首如下。
先帝知公早,虚怀第一人。至今诗礼将,惟数武宣臣。
材大虽难用,时来亦少信。高平风烈在,威敏典刑新。
空试乘边策,宁留相汉身。凄凉旧部曲,泪湿冢前麟。

云梦连江雨,樊山落木秋。公方占贾鹏,我正买龚牛。
共有江湖乐,俱怀畎亩忧。荆溪欲归老,浮玉偶同游。
肮脏仪刑在,惊呼岁月遒。回头杂歌哭,挽语不成讴。
诗作哀婉深情,评价得体透彻,文字老辣凝重,诗风晓畅明快。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31:11)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12 楼

苏轼、滕元发真挚交往:68封(通)存世家书,彰显两人的大家风范。 滕元发谢世,苏轼挥泪撰《墓志铭》
苏轼才华横溢,坦荡磊落,大气包容,朋友遍天下。据明成化四年(1468)春二月印行的《苏东坡全集》载:与苏东坡保持书面通讯的朋友有240余人,其中不乏老一辈名公巨卿富弼、文彦博、张方平等,后学秦观、张耒、晁补之、黄庭坚等,还有一大批草根朋友,如和尚佛印,老道士乔仝、吴复古等。社交面之广,交往之深,称得上三教九流,五湖四海,肝胆相照,一往情深。东阳滕元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苏东坡全集》保存的与朋友书800封(通)中,其中写给滕元发的有24封,占8.5%。在《苏轼尺牍》一书中,共刊载书信125封,其中写给滕元发的就有68封,占总数54.4%。从通信地址、任职情况看,从密州、徐州发出的各4封,黄州罹难发出的有22封,登州发出的有15封,海南岛发出的有3封,其他地方发出的有20封。两书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但都说明一个问题:苏轼与滕元发的联系最为频繁,关系最“铁”。书信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32:04)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13 楼

1.关心时政,担忧国事。王安石变法,新法铺天盖地,复加措施偏激,效果堪忧,各地舆论哓哓。苏轼写信给滕元发说:“某欲面见一言者,盖谓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公此行尚深示知,非静退意。但以老病衰晚,旧臣之心,欲一望清光而已。如此,恐必获一对。公之至意,无乃出于此乎?辄恃深眷,信笔直突,千万恕之。死罪。”信中可以看出,苏滕以国家利益为念,时时关注新政的进展,实施的结果,对出现的问题深感忧虑,任何时候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立场而谋求一己之私。两人政治取向上高度契合,使得他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休戚与共。
2.敬仰日深,忘年之交。知密州时,苏给滕写信道;“某启。违远已久,瞻仰日深。即辰履兹凝冱,台候何如?某孤拙无状,得在麾下,盖天幸也。但门庭咫尺,无缘驰候,岂胜怅然。唯冀上为庙社,益加自重。谨奉启上谢。不宣。”意犹未尽,又写:“某晚生,蒙公不鄙与游,又令与立字,似涉僭易,愿公自命,却示及作《字说》,乃宠幸也。”这两通书信的主要意思是:久未通信,我对您(滕元发)的敬仰之情与日俱增。近来天气寒冷结冰,向您致以衷心的问候。能认识您,成为您的部下一员,真是老天给我的幸运,恳切地希望为国多加保重。滕元发长于苏轼17岁,出道又早,颇有阅历。想给自己取个字号,这本来是件最简单的事,然而滕恳求于苏,这种信任与倾慕,令人感佩。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32:27)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14 楼

3.书墨交往,心灵相通。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后,苏轼躲过一劫。谪职来到湖北黄冈,心思郁结,物质生活也相当困难,不得已开荒自救,稼穑度日。此时,滕元发写信慰问最勤,苏轼回信倾诉也最密。苏、滕并擅毫翰,动成楷则。苏轼写信告知得到滕元发的大字墨宝,喜不自胜,写道:“某启。孟生还,领书教,并赐大字二墨,喜出望外。从游不厌,而不得公大字,以为阙典,故辄见意始望数字耳,岂敢觊许大卷乎?张君又有假虎之说,每不敢当。公若不嫌,有何不可?此日台候何如?李婴长官乞告改葬,过府欲求防护数人,乞不阻。乍暄,万乞为国自重。冗中,不宣。”另一通信写道:“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书》、《易》,舍弟已了却《春秋》、《诗》,虽拙学,然自谓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瞑目无憾也。又往往自笑不会取快活,真是措大余业。闻令子手笔甚高,见其字,想见其人超然者也。”此信主旨告诉滕元发,自己身处荒野偏地,然不敢松懈,持之以恒,专攻经书,完成了《论语》、《书》、《易》的注释、整理工作,没有浪费宝贵的时间,觉得有益于世,内心十分快活。在黄州4年中,苏作、诗、词、赋颇丰,写出了精妙之极的《大江东去》、前后《赤壁赋》、《黄泥坂词》等作品。
4.佳酿香茗,馈遗情深。在黄州的艰难岁月里,滕元发不时给老小弟、好朋友苏轼寄上一瓶老酒或一撮茶叶,聊慰其寂寞之心。苏轼接纳如见其人,喜不可言。回信道;“某近张寔处,蒙寄贶回壶,今又拜赐,虽知不违条,然屡为烦费,已不惶矣。酒叶极佳,此间不可仿佛也。”另信道:“某启,前蒙惠建茗,甚荷。醉中裁谢不及,愧悚之极。登州见阙,不敢久住,远接人到,便行。会合邈未有期,不免怅惘……。”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32:51)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15 楼

5.雪中送炭,患难真情。在苏轼遭受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压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而滕元发不时伸出援手,送书赠画,给以精神食粮,力尽所能从各方面给予照顾和支持,如师如父,让苏轼感动不巳。苏轼写道;“某启。公忠义皎然,天日共照,又旧德重望,举动当为世法,不宜以小事纷然自辨。若如来喻,引罪而乞宽司僚,于义甚善,卑意如此。”元丰七年五月,滕元发贬筠州改知湖洲,时时牵挂远在黄州的苏轼,去信示慰。苏轼考虑官场险恶,想提早跳出官场漩涡,打算安居常州,请元发帮忙在江苏宜兴一带购田置房,元发逐一帮忙落实。苏轼立马回信有二,其一对买地置房表示诚挚感谢,其二是向老友倾诉家之不幸——丧子之痛。一书曰:“某去岁所买田,已旱损一半,更十日不雨,则矣。奇穷所向如此,可笑!可笑!耘老远去,此意岂可忘?老病憔悴,得公厚顾,翘然增气也。”又一书曰:“某启。叠蒙遣人赐书,忧爱厚甚,感怍不已。比日履兹新凉,台候胜常,深慰不情。丧子之戚,寻已忘之矣。此身如电泡,况其余乎?闻今日渡江,恨不飞去。风逆不敢渡,又与一人期于真州,有少急切之干,度非十九日不可离真。早发暮可见,公以二十日行,犹可趁上官日也。不知能少留否?若得略见,喜幸不可言也。余冀为时自重。”
“公如大国林,吞五湖三江”。由于人生的大起大落,思想的丰富庞杂,苏轼当然还有很多心里话要向朋友倾诉。“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苏轼的心思是透明放光的,他们的来往书信简述了生活的履痕,显现了他们的亲密关系,不是家人胜似家人,展示了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温厚,感动于人的人格魅力与智慧。苏轼不管官居何职,身在何方,他都能心忧天下,清正爱民。心灵深处,儒释道合一、三教融通,心境特别旷达。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能上能下。在黄州,他“与田父野老相成溪谷之间”,在惠州,践父老的约会,“步从父老语”,希望“长作岭南人”。即使是昔日的政敌也是以德报怨。苏轼的书信所彰显的精神境界和美学意蕴成了宋代文学的灵魂,也成为后世学人的标杆。特别是谪居黄州,放逐惠州、儋州时期的书信,记录了苏滕之间的交谊,情真意切,开门见山,文字简约隽永,令人拍案称奇,充分展现了苏轼豪迈、洒脱气质。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33:1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85 每页5条 当前3/37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398.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