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6 楼

从此,神宗更加器重滕元发,君臣关系十分亲密。《宋史》云:“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膈。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行新法,天下议论纷纷,元发与安石意见相左而受到挤压,自请离京外放。 3.性格相近,政见相同。苏轼饱读史书,阅岁滋深,心胸开阔,志气豪迈,体恤百姓,为官清廉,执事严谨风行。在开封府“决断精敏,闻声益远。”在徐州,遇黄河洪波冲刷,灾情十分严重,水深二丈九尺,一度超过城内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护卫城池,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连续几十天不回家过夜。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终于消退。杭州是山水秀丽、引人入胜之地,苏轼天生与杭州有缘,时隔16年,前后两次任杭州通判。在杭州期间,建医院、修西湖、理盐道、救济饥馑,稳定物价。当时修建的最大水利工程——苏堤,让数百万杭人受益,历千年而青春依旧。滕元发,忠君爱国,勤于执事,“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与人交往坦荡大度。每临大事,有开济之资,迈往之气,颇有名士风度。历官敬业守职,关心百姓,施政以德,断案公正,深得民心,政绩昭然。开封判案,凛厉公正,佳话频传。“三狱皆满,公视事之日,理出数百人,决遣殆尽,京师翕然称之。”有一故事为市民津津乐道,流传非常广泛。开封有一平民叫王颖,家中的银子被邻居家的妇人藏匿,经历了几任府尹,都未胜诉。王颖很气愤,久而久之,气得背都驼了。他拄着拐杖再一次到衙门申诉。滕元发一问,就弄清了真相,替他追还了银子,还他以公道。王颖扔掉了拐杖由衷感谢。顷刻之间,他的弯曲脊梁都变直了。地震救灾奋不顾身,百姓安危高于一切。有一年,黄河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地震,管涌漏水,房屋倒塌,城池毁圮,百姓蒙难。滕元发临危受命为安抚使(类似救灾指挥部指挥长),据宋史载:“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瘗死食饥,除田租,修隄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在郓州主事时,打击盗贼,重视教化,支持办学,赈灾抚恤,“备米二十万石,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具皆具。民至如归,所全活五万。”滕元发治军守边,严整不二,无私无畏,智勇兼备,无一瓦之失。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27:30)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7 楼

4.屡遭打击,三落三起。北宋王朝积贫积弱,自其建立一直到到苏东坡时代,一百多年,一直没有强大起来,而且西夏、契丹、金国不断侵犯边境。北宋王朝与这些部落小国交战后往往占不到便宜,常常订约言和,每年付出的财帛由十万缗增加到二十五万缗。衙门机构臃肿,冗员充斥,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 ,潜伏着相当的政治、经济危机。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大刀阔斧启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在神宗支持下,极力推行“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等8个新法,其目的毋庸置疑,是为了“富国、强兵”。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撬动财政税收的杠杆,提高政府税收、充实国库,而杠杆的支点却是与民争利。苏轼、滕元发来自地方基层,又是生性温和的天才读书人。入仕后,上下调动,东西奔波,长期在州县第一线任职,熟稔民情,因而对新法的推行提出了不同意见,导致王与苏、滕交恶。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知府还不到三个月,便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几近非命,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坐大牢130天后职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瓦灶绳床,度过了艰难的四年。哲宗立,高太后临朝。高太后向来器重苏轼,苏轼可谓否极泰来,一路高歌。到京后8个月内擢升3次,连跳四级,迁为礼部郎中,旋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三品)。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等地知府。元祐八年(1094)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3年,绍圣四年(1097)又贬至更远更荒凉的儋州(今属海南省)3载。建中靖国元年(1100)徽宗临朝,苏轼复任朝奉郎。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28:11)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8 楼

滕元发虽与神宗皇帝走得很近,经常一起论事,或“随事解答”,由于直言无隐的性格,和对王安石立新法带来诸多弊端的忧虑,不时遭到激进派的攻讦、打压。熙年三年(1070)后屡遭贬黜。先落职池州、后贬谪安州,再贬筠州,前后10年,身如浮萍。但人生处于低谷之时,滕元发身虽远离朝廷,心却在王室。他以静制动,坐观世风,饮酒赋诗,谈笑自若,坦言:“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他给皇帝写信自明,神宗览之恻然,即命他为湖州知府,重登仕途。 5.履官神州大地,行踪比肩接踵。苏轼自25岁以大理评事任凤翔府签书判官,至65岁复任朝奉郎,官场生涯四十年。其中在京为官约十年,任地方官近二十年,贬官挨整十年有零。四十年宦海沉浮,使他对世事洞若观火,对人生幡然有悟。其任地方官莅职之地有凤翔府、开封府、密州、徐州、登州、扬州、颍州、定州、湖州,两临杭州、湖州等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当地经济发展、文化建设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美誉。滕元发自34岁以大理评事出任湖州通判始,鸿运高照,或深居皇城,昂然庙堂,或立足江湖,职柄州县,其任职和遭受厄运的时间与苏轼大抵相同。滕的足迹踏遍开封府、青州、齐州、邓州、湖州、苏州、扬州、郓州、真定、应天府、太原府等。履职8省13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莅开封二任扬州,而赫赫有名的包拯仅任府尹一任一年多时间。滕元发胸襟磊落,思路开阔,治事宽严有度,抚民诚恳周详。苏滕两人先后都在开封、湖州、扬州、定州、京都等地主政视事,街坊有口皆碑,民众千里传扬,两人耳闻,相互仰慕,互为良师益友。这种地缘、政缘关系增加了文人之间的亲切感和信任度,为两人的密切交住,建立友谊提供了文化条件和心理基础。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28:38)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9 楼

滕元发一世英伟,自幼接受北宋大家、舅公范仲淹的教诲,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治政戍边,救荒赈灾,文韬武略,心地耿介,遇与不遇,随遇而安,倜傥风流,自成高格。苏轼寄给滕元发家书9则(封),《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滕元发公行状》、《苏轼·辙挽滕元发诗》,《平西夏疏》。 《东阳道光志·卷十五》将滕元发列为宋代名宦第一,载以2400余字人物传记。 1993年版总字数120万的《东阳市志》卷七第一章《传记》滕元发名列第三位。载有360字的传记信息。 3、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即以宋史·列传第九十一《滕元发传》中主要内容为材料,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此举可与1982年高考语文作文以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题一样,数百万考生阐发宏旨,抒发情怀,并肩媲美,堪称中国高考史上的独有奇观,其文化价值难以估量。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为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为社秩序的变化,管理提供某种规范或永世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一,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滕元发“帝知其诚,文武殿邦”,社稷为重,百姓第一。两者怀国忧民,赤诚之心,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天地良心,真伟丈夫也。 第二,苏轼、滕元发都是读书种子,生性颖异,复加一辈子攻书如攻城,故而思维活跃,思路广阔。为政治学富有创新意识,执业敬业创业。综上所述,滕元发是一位大德大道者,是一座封尘已久的文化金矿。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29:17)   回复此贴
  回复: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第 10 楼

滕元发为官守正,为将勇猛,德人一以至诚,常割俸以赒他人。因此,家无积蓄,家境清贫,举丧困难。鉴于此,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10月为其写了《乞优恤滕元发家札子》云:“元发独能守正,时献谠言。先帝取其大节,虽任用进退不一,而卒蒙保全……复还旧职,擢置河东。元发亦能裁损极边冗戍,为国惜费,颇有成效。今不幸身亡,子弱家贫,已蒙圣恩,特加赙赠。欲乞检会近例,差破人船津送丧柩骨肉直归苏州,俟有葬日,仍令本州量事应副。元发有弟申,从来无行,今元发即死,或恐从此凌暴诸孤,不得安居。缘元发出自孤贫,兄弟别无合分财产,欲乞特降指挥,在京及沿路至苏州以来官司,不许申干预元发家事……”,可见,苏滕交往真切,由敬而恭,由恭而亲,视人如手足骨肉。滕离世后,苏轼为其家属子女的生活基本保障而考虑周全。

作者:松桃滕 (2015/4/8 12:30:0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85 每页5条 当前2/37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2,585.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