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於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於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於氏家族 第 21 楼

[B][align=center]於氏义学堂和於氏书香门第家族  
作者:於有财  [/center][/B]
    岱山於氏出自萧山临浦白塔海湾峡山头 (现萧山市白塔镇),是世祖萧山县尹国平公一脉。康熙二十七年,於氏岱山辈先祖自萧山移徙岱山,定居石马岙。因治家有方,务农经商有道,至雍正年间即成为望族,相传至今已32代。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於氏注重文化教育:智力投资,懂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难成材”,为了於氏后世子孙昌盛发达,成为国家有用人才,于道光年间,由族公铭勋,联合同族十四房(式良,式熙,式尹,九成,式尧,式鸠,式尚,式乾,式训,月亭,式坤,梦龄,维棪,文灏)捐资捐田,分资生息,日积月累,作为义学制教育基金解决了师资教育经费。集资兴建了於氏义学堂,又称文昌宫,成立了显承会,实行於氏义学制教育。

    义学堂建在石马岙长墩垅(现为岱中中心小学所在地),坐北朝南,有正厅三间,左右厢房各六间,中门一间,操场,四起围墙,占地约2000平方米,《定海厅志》《岱山镇志》均有记载。学堂后厅塑孔子圣像,供文武二圣神牌位岁时祭亨。学堂设文武二科并重教育,聘请了数名有资历的先生任教,可容纳200多名学生求学,凡十五房内后世子孙都能免费就学。

    於氏义学制教育长达一个多世纪,经久不衰。在封建社会里实行义学制教育为数不多,可为当时社会教育之楷模,难能可贵,功不可没。

    於氏义学堂和於氏义学制教育造就了於氏家族书香门第。嗣后,百年多来,在於氏义学堂就学成材的有武举一名、武秀才一名、文秀才十五名、国学生(国子监求学的学生)二十一名,在管衙任职的有八名,内有六品八品九品顶戴的有四名,省议员二名。尤其是武举,名式鹤於氏排行(管),字啸轩,号蓉峰,榜名九皋,中道光丙午科右举榜人,丁未会试为六品衔,赐“武魁”匾额一块。於氏义学制教育结出了丰硕成果,使於氏子孙人才辈出,成为书香门第,值得后人借鉴。




作者:60.186.15.* (2008/5/22 9:17:04)   回复此贴
  回复:於氏家族 第 24 楼

[align=center]於丹借《庄子》抒寫"人"的心得
[/center]   《於丹〈庄子〉心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盡管把《庄子》這樣的經典,講成了融合“成功學”和“人生學”的文化快餐,坊間褒貶不一,但是毫無疑問,在如今這個物質化時代,它對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傳播與普及,是有功勞的。

  《庄子》作為一部古老的中國哲學著作,它折射出人生的諸多可能和方向,是繁華散盡后對淡泊朴素的回歸。沉溺於“逍遙”之游的庄子自己有所抉擇,又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了閱讀者,於是它產生了越發多的可能和方向。顯然,於丹很精明,在合適的時間、地點、群體中,合適地推銷了一回文化快餐,狂受追捧不足為奇。

  我們知道,藝術作品中,人永遠居於第一位。沒有人,一切虛無飄渺。那些風格華美而缺乏“人味”的作品隻能像微塵一樣輕微飄散。於丹的成功之處在於,她是在借“庄子”來抒寫關於“人”的心得。也就是說,庄子僅僅是個“核”,其皮肉、滋味都屬於於氏。在書中,於丹不從庄子整個思想(哲學)體系入手,而專挑能夠為現代社會生存提供“智慧”的部分。談生死,談堅持與順應,本性與物性,談人之大道,談如何歸於自然,談心態與狀態,以屢經滄桑的老婆婆姿態來撫慰孩子。這無異於是在給屢被“物”累的世人敗火。於丹說,重要的“在於主觀有什麼樣的胸懷,不在於客觀提供給我們哪些機會,而在於我們的心智,在有用與無用的判讀上,確立什麼樣的價值觀,去利用機會。如果今天我們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重新審視庄子,那麼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目的是釋放自己,盡可能達到一個逍遙游的境界”。於丹讓我們放下更多的計較,放下更多過於急功近利眼前的急切。她認為,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如果我們遇到了高山或者大河,真正找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放低平常心才能獲得人生的成功。總之,因為我們“痂”之厚到無以復加,於丹就幻想開出“快樂”處方:笑對生死,笑對人生,平和心態,活出自我。

  這恰恰是現代社會的人們渴求的。所有的流行,長壽或短命,雖然不是始作俑者能決定,但流行的必定是“合理”的。

  事實上,在庄子的哲學中,“天”與“人”是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庄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於丹的“心得”,庄子或許並不認同,但讀者認可。



作者:60.186.15.* (2008/5/22 10:12:40)   回复此贴
  回复:於氏家族 第 26 楼


於氏
歷史來源
「於」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廣韻》及《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第三子(一說第四子)受封于邘國,稱為邘叔,其後去邑旁為于,有於氏。
二、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路史》所載,東海于公裔孫隨拓跋陵徙代(在今山西省代縣一帶)為萬紐於氏。至北魏孝文帝時複為於氏。
三、唐代淳於氏為避唐憲宗李純之名諱(淳、純同音)改為於氏。見《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

    




家族名人

于成龍(西元1617-1684年)

字北溟,清代山西永寧人。官至兩江總督,以清廉著稱,時稱天下清官第一。

於謙(西元1398-1457年)

字延壽,明代浙江錢塘人。七歲時,有異僧稱其為救時宰相。曆官監察禦史、兵部尚書等。正統十四年,瓦刺首領也先侵擾大同,英宗被俘,謙反對放棄北京,擁立英宗弟為景帝,主軍務,擊退也先軍,接英宗歸。

于志寧(西元588-665年)

字仲謐,唐代京兆郡高陵人。文學館學士,瀛洲十八學士之一。封燕國公,任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名重一時。

於公

漢代東海郡郯縣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及東海孝婦平冤案,執法公允,凡犯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其閭門壞,地方父老共為其治之。令修高大之門,能容駟馬車蓋出入,自言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幸者。後其子于定國官至丞相,孫于永為御史大夫,皆封侯。

于定國

字曼倩,漢代東海郡人,於公之子。官廷尉,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寡,加審慎之心。時雲"于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官至丞相。

於禁(西元?-221年)

字文則,三國時魏國巨平人。曹操名將,征戰有功,累遷左將軍,假節鉞。

於琮

字禮用,唐代東海郡人,于志甯五世孫。宣宗(西元847-860年在位)時擢進士第,官左拾遺,聚廣德公主。官至尚書右仆射。黃巢破京師,被殺。公主自縊死。

於祐

唐代人,僖宗(西元874-888年在位)時為學士,在禦溝得一紅葉,題有詩。祐亦賦一葉,置流上,為宮女韓夫人所得。後帝放宮女,祐與韓成婚,取紅葉相示。韓氏詩有"方知紅葉是良媒"句。










地望分佈

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山東省郯城一代;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作者:60.186.15.* (2008/5/22 10:19:38)   回复此贴
  回复:於氏家族 第 27 楼

古时人们也经常把于和於乱写,所以在此特意为刚上发来的这篇特此更正一下。

作者:60.186.15.* (2008/5/22 10:23:03)   回复此贴
  回复:於氏家族 第 28 楼

[於氏属地]
  广陵郡,今江苏江东县东北。《百家姓》注居京兆郡,今陕西长安东。   

[於氏来历]
  於姓出自远古时代,是以地名命姓氏。  据《姓氏考略》记载,於姓历史悠久。相传黄帝的裔孙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人们光着脚走路的历史,因功被封于於(河南内乡),称为於则(一说封于商於,在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於则的后代子孙便以地名为姓,称於氏。   

[於氏名望]
  於姓家族在我国历史上也赫赫有名。唐初的大将於澄,宋代画家於清言,明代英山侯於显、都御史於敖、画家於竹屋等,都是其中的名人。


作者:60.177.246.* (2008/6/16 21:42:4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2 每页5条 当前5/11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於氏论坛  执行时间:4,058.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於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