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斋少将 丁文斋(1922-1996),原名丁五和,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镇人。1940年冬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队伍,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东海县委负责人宋云龙的警卫员、东海县大队警卫团排长,新四军第3师连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师炮兵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回国后,从第39军调到炮兵133师工作,历任师参谋长、师长,吉林省军区国防工办主任和党委书记,吉林省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因病逝世,终年74岁。
丁玉才少将 丁玉才(1941.10-——),江苏省淮阴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兆乾少将 丁兆乾(1939.6-——),回族,河南省唐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司令员等职。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杰少将 丁荣杰(1938-——),湖南省湘潭市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研究院政治委员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锦少将 丁荣锦(1944-2005.1.26),江苏省东台县人。1964年从安丰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战士、保密员、参谋、干事、股长等职。1976年底选调参加中央工作组到河南郑州铁路局帮助工作。1979年主动请缨,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恪守革命军人职业道德,坚决执行命令,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敌人的一次炮火袭击中,由于丁荣锦智慧的判断和刹那间的果敢决定,及时避免了一场重大人员伤亡。1983年3月,被选调到刚组建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先后担任后勤部政治部团职干事、副主任、主任,1998年6月调任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在领导干部中,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有很强的统筹能力,善于解决棘手问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部队高级领导干部。 1998年7月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2005年1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出版有《武警后勤人才概论》、《橄榄绿絮语》两部专著,其中《橄榄绿絮语》一书在1996年第四届“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评选中,获全军二等奖。他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有较高质量的理论文章、时事杂谈百余篇。在《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武警教育》、《武警学术》等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2001年他负责完成的《群体闹事的社会心理与对策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军事学项目,约25万字,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丁炳生少将 丁炳生(1939-——),江苏省无锡市人。锡山市荡口中学55届毕业生。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是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华夏双拥学院院长。几十年从事作战指挥和教育训练,具有很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教学经验。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与童来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战军征战记(上、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