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万姓同根,中华一脉根出太昊伏羲 , 天下易姓人是太昊伏羲的后裔 已阅:3956 / 回复:0(楼主)

万姓同根,中华一脉根出太昊伏羲 , 天下易姓人是太昊伏羲的后裔
                                    万姓同根,中华一脉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万姓同根,中华一脉,这一脉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血脉,而应更广泛地理解为亘古绵延的中华地理、历史、文化(也即地脉、文脉)!我们不妨把中华民族及其文明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姓氏都是深植在这棵参天大树上的枝枝叶叶。
   “万姓同根,中华一脉”。这一根,根在羲皇,这一脉,脉出中华,其主脉指的自然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们在了解(和读)探究中华百家姓以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
一.中华民族的基本内涵和外延:
   "中华民族"一词,人人在用,天天在用,但是要问:何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究竟包括哪些人呢?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她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中华民族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汉族(无论是居于国内还是国外)。(二)、居于国内的各个少数民族。(三)、海外华人(包括未入外国籍的华侨与已入外国籍的华裔)。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人口超过13亿;各民族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94%;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1600万;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土家、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和珞巴族。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大融合,中国各民族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互相融合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只占全国总人口6%,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50%—60%。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46个少数民族。为了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国政府执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现在全国有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除了回、满、畲用汉语外,其他都有自己的语言,蒙、藏、维吾尔等十几个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为创造祖国灿烂的文化,为全人类的文明,做出了自己宝贵的贡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民族"定义为:“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共有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而民族精神是贯穿于民族这四个基本特征之中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最深远的“文化记忆”。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民族品质和精神特点。
另外,在解释"中华民族"一词时,除了说明哪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需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的。
夏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各部落、部族迁徙不定,分合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出彼入,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而被称为"诸夏",正因为有了一个"诸"字,说明是复数而非单数。"诸夏"又称"华夏",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而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汉武帝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经过从夏到汉约两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诸"夷"已先后融入汉族,只有北方、西方、边疆各地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进、退、分、合,变化无常。总的发展趋势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人口上常占优势,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取得了主体民族地位。因此,"汉族"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一种"民族融合体"。
活动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不只是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可以合称"中华各族"。"中华"之称,魏、晋之际,已见端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清末革命志士都曾正式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者,恢复"中华各族"所共同建立之国家也(并非只是汉族建立的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各族"在外力冲击之下,才开始意识到求同存异、团结御侮之必要。所谓"同",是中华文化之同;所谓"异",是各民族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之异。在外侮日亟的情况下"中华各族"乃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此外,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可以通用,都是指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他们的文化,就不再加以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所以在以后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而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血缘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既然是多源,即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显然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因此,在正式场合,不要使用"炎黄子孙"一语。一些彝族学者提出了"中华彝族"的说法,此说很值得赞赏。因为其中的"中华"二字是指文化传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缘关系,"中华彝族"就是接受了中华文化的彝族子孙。
由于"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中建立起来的。当时,司马迁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出身东夷的伏羲与出身南蛮的神农都比出身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其实,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身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身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
关于海外华人与华族:"炎黄子孙"之说虽然古已有之,但是过去用得不多。直到改革开放,随着许多海外华人的归来,此语才在报刊上大量出现,足见使用此语者以海外华人居多,海外华人之所以乐于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来借指中华民族,这是因为:缺少更为恰当的名称可用。
世界上,凡是身居国外的人们最常用的自称,就是我是某国人。海外华人大量出国的时间是在清代,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冒险犯难,扬帆出海。他们不是西方殖民者的武装殖民,而是并无祖国支持的和平移民,到了海外后,只靠自己胼手胝足,艰苦奋斗,并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才能立足谋生,其中苦楚自不待言。因之身居海外,魂系中华,午夜梦回,常思故国。当时他们所接触到的许多别的民族,不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其历史文化全都没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即使他们当时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马上心情振奋,豪情满怀。"炎黄子孙"一语,因此,久已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语,久已成为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
数百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团结、奋斗,可以说是从"炎黄子孙"一语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时至今日,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固然不妥;但回顾历史,就会看到此语在海外华人力量发展壮大过程中,起了极大推动作用。我们在学术研究与外交场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语,但在一般场合、民间场合,为了增进民族情谊,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对"炎黄子孙"一语,但用也无妨。
中华民族一词正式形成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正式的简称。对于国名我们可以简称为中国,对于族名却不能简称为中族。把中华民族简称为汉族就更加不行,因为这就排除了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但简称为"华族"是可以的。因为"华族"一词,许多工具书上都未列词条,《辞海》有此词条,但其含义是"旧称高门贵族",与中华民族的简称毫不相干。"华族"的词源来自海外华人,如新加坡把国内的马来人称为马来族,也就相应地把华人称为"华族"。
探讨至此,我们就不难把这些来自中外古今形形色色的名词,形形色色的称呼梳理一番,理顺其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其中含义:
    (1)中华民族是一个比一般民族高一档次的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汉族(无论居于国内还是国外)、居于国内的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
    (2)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别称,它的文化色彩较浓。
    (3)炎黄子孙 (或黄帝子孙)也是中华民族的别称,它的血缘色彩较浓,在海外华人中使用较多。
    (4)华族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简称。
    (5)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即具有汉族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血统而移居海外者。"海外"实际上是指国外。
    (6)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的另一种别称,是指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接班人。
二、龙的传人——万姓同根、根在羲皇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古文献多把黄帝、炎帝作为华夏文明开化的肇始,海内外华人也多以炎黄二帝为祖。其实,6000年前的“人祖”太昊伏羲生活时代更为久远,建功立业也更大:是他结网罟、教民渔猎,开创了渔牧业的新时代;是他画八卦、创制数码、文字,揭开了科学新篇章;是他正姓氏、制嫁娶,创立了媒聘婚姻制,进行了家庭伦理革命;是他建城邑、筑城墙,确立了城邦政治,发端了协作防御管理思想;是他开辟了华夏文明管理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基础。因此说,太昊伏羲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开拓、创业的化身,是华夏文明渊远流长的标志,华夏古老文明之源应该追溯到6000年前太昊伏羲所处的年代。
伏羲又称羲皇、太昊,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他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始祖。相传他还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是古代东夷部落杰出首领,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蜘蛛结网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之说。
太昊伏羲自姓为风,“风”者,繁写之“风”字,“风动虫生”,本是天下一条虫,虫即龙,龙九曲,风即天下一条龙。天下随之皆有姓,有以动物为姓,如牛、马、猪、羊等;有以植物为姓,如花、草、叶、柳、桐、杨、桑;有以物为姓,如石、海、川、水、湖、河、江等;有以方位为姓,如东、西、南、北等。无论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还是冯陈楮卫、蒋沈韩杨,凡是百家之姓,都是龙的子孙,就像树的枝叶一样,都是从羲皇人祖这棵千古长青的大树上分枝生叶的。羲皇人祖伏羲,其一大功绩,就是如各家典籍所记载的“正姓氏”。历史的发展,首先是氏族社会,“姓”和“氏”起先并不是一个概念:姓表示世代女性相传的血缘关系,而“氏”最初则表示部落关系的居住地,往往用图腾标志或徽号、地名作为标志,因此,另外称“氏”。伏羲所处时代正是母系社会结束,父系社会兴起,姓、氏产生与并用的时期。据《中国姓氏大会》载:“相传伏羲氏、女娲皆风姓;黄帝臣有风后”。另据《汉书艺文志》之《风后兵法》载: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四国,皆为风姓。
继风姓而王的是姜姓炎帝神农氏。炎帝之后是轩辕黄帝,炎帝和黄帝同是少典氏之子,同宗于一。至于黄帝,其后裔姓氏,又有许多分枝,传至颛顼、帝喾、虞舜,其后裔也就又有了各自姓氏分枝,但终是万变归宗。中国素有百家姓之说,说的是一百多个姓氏追祖寻根,都能归宗于虞舜、颛顼、黄帝、炎帝,归宗根祖伏羲,都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一个图腾主义概念,是中华民族的族徽。龙的鼻祖就是伏羲,这个概念历来是没有争议的。总而言之,中华成千上万个姓氏,其实是随着各个时代、各个帝王的诞生、消失与延续,传至今纪,所谓百家姓只不过是历史的脚印罢了。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动人而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虽然没有文字记载,却流传着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的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盘古氏自然也就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后来,盘古氏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这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神话毕竟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但是人们还是依然喜欢这个神话,人们一谈起历史,常常说从“盘古开天地”起,这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丰富的创造力。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何说起呢?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祖国各地先后发掘了许多猿人的遗骨和遗物化石,可以看到我们祖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已经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像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大约有一百七十万年的历史;陕西出土的蓝田猿人,大约有八十万年历史;就拿有名的北京猿人来说,也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
三\\我们说“万姓同根,中华一脉”,这一根,根在羲皇。那么,羲皇伏羲的祖先又是谁呢?“中华一脉”的“一脉”,又在何方?
1、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从伏羲的母亲——风兖部落女首领华胥说起。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古文“兖”这个字:“兖”字古文上面是“大”、下面是“允”,“大”字古文是正立人形,代表燧人氏;“允”字古文是人躬腰低头,表示恭敬、诚实。“兖”字的原始本义是恭敬、诚实的人,作为姓字,“兖”字意思是燧人氏后裔。因为燧人氏是风姓后裔,因此兖姓也被称为“风兖”。由此,可知“风兖”是对伏羲族系的说明,而伏羲“母曰华胥”,是风姓燧人氏后裔。从“华”和“胥”分别是当今人口较多的独立姓氏推定,“华胥”是由华姓和胥姓通婚而形成的氏族,伏羲自然就是华胥氏与其他氏族产生的后裔。了解至此,我们只了解了伏羲母系祖先的一半,要了解其(父系)另一半,还需要了解“胥”是什么意思?
“胥”是指远古时代男方入赘女方,但对“胥”字确切含义众说纷纭。闻一多《伏羲考》认为,“华胥”意思是“葫芦”,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伏羲祖先“华胥”和“盘古”之间的亲缘关系:盘古氏是风姓较早后裔,是华胥氏祖先。盘古氏也称“大迹氏”,据《山海经》载,伏羲母“华氏太母履大人迹有感生伏羲”,记录的实际上是华氏和“大迹氏”也就是胥氏通婚的过程。所谓“盘古开天”说明的是盘古氏开创了中国天文学,同时也说明了盘古氏是中华民族的较早祖先。盘古氏后裔大迹氏就是华胥氏中的“胥”。
据《苗族古歌》载:“伏羲祖先雷公曾给伏羲一粒葫芦籽,伏羲种出葫芦,在洪水来袭时,伏羲把葫芦系在腰间,带领苗民祖先渡河才得以存活。”这既补充了闻一多所说伏羲和盘古氏的关系,也说明了“大迹氏”(“胥”)就是传说中的雷公。在古代神话中,雷公是“龙”的化身,雷公是豢龙氏的祖先。大迹氏以养龙为业,伏羲的祖先是雷泽氏:“胥”(大迹氏)是盘古氏(雷泽氏)后裔。我们对“胥”了解至此,已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祖先是谁,也就可以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自称是龙的传人?因为龙是伏羲祖先的象征,是伏羲氏的图腾!伏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华民族的血缘始祖。
2、据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与雷泽而生庖牺(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我们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伏羲氏是“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的,那么燧人氏又是谁?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远古母系族群从盘古氏到少典氏母系族群的谱系:←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三皇之一)燧人氏族→(三皇之二)伏羲氏族→中华民族姓氏族群炎、黄世胄共主少典氏,妣有蟜氏曰安登→生长子(三皇之三)炎帝神农氏、次子勖其派下裔孙黄帝轩辕氏繁→衍伟大的中华民族。
从以上谱系我们不难看出,燧人氏上承有巢氏、人皇氏、地皇氏、天皇氏、盘古氏,下启羲皇伏羲氏、少典氏、神农氏、轩辕氏,在中华百家姓漫长的形成、演变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和读”(探究)一下燧人氏。
燧人氏又称“燧人”,远古人“茹毛饮血”,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关于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据《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因此,他被称为三皇之一(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 
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法,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燧人氏即是代表一个人物,有时则是几个人物的合成;有时更多的是代表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历史;有是又代表先民生活的一个时代,反映了人类饮食方面的一个时代特色,是一个时代成就的反应。“燧人氏”这一词汇的多义性,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是普遍存在的。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弇兹氏在昆仑山(今甘肃祁连山)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即天北极,故又称北极星。北极星的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称,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三千年时,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今残留嘎顺诺尔湖)、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今龙首山及阿尔泰山脉的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则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临泽县,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的环江部为邻。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后来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诺耶劳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黄水河发展,迁居于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再迁涿鹿山,建“洛乌”城(又称下洛,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
燧人弇兹本部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省境内,弇兹氏建都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灵寿县),燧人氏建都于蒲阴(又称完县,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其后又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今河北保定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燧人弇兹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这十项发明是:
一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
二距今约四万年时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
三距今约三万年时弇兹氏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
四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
五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
  六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
  七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八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九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十约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据说中国的师道之兴就是从燧人氏开始的,这也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的开始,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从而,发现了“天道”。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
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
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九千年文明历史由此开始。

第二讲     姓氏的文化传承及意义
“万姓同根,中华一脉”。您贵姓?您来自哪里?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寒暄与问候;也是在我们每个人生命源头,都渗透着的因沧桑而凝聚成的血缘亲情力和民族向心力。“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作为个体生命的我们,总会不断发出这样的询问,潜意识中总有一种追寻个体生命起源的冲动,而我们每个人的姓氏,就是追溯个体生命源头的一条红线。对于个体生命的寻根问祖,又总是关乎亲情乡情,关乎对自然人文历史的缅怀,关乎对民族共同根——社会民族心理的文化景仰。木有本而叶则茂,水有源而流则长。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姓氏出现最早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共同的祖先炎黄二帝共繁衍出一万二千余个姓氏,我们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应该称“万家姓”。其实,中国人早在三皇五帝(距今约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么古今姓氏有何不同呢?
一\\“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秦汉以前,姓和氏却有着明显区别: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所以,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是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是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出现的。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于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另一个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一个称列山,另一个称轩辕。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表明人类社会已步入文明阶段。氏的出现则标志着人类历史的脚步已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代表着人类进步的两个不同阶段,是文明必然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氏合一,不再区分,都是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也即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姓氏含义。现今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姓氏共有5600多个。
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氏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便应运而生。而氏最早是在原始社会晚期才形成的,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也即所谓的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广大地区,大规模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周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方法对国内卿大夫进行分封,卿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最重要发展期。而后,各种形式氏的来源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姓氏合流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而来。
2、“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 “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方便。“姓”、“氏”合流后,“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
这种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伟大发明,真可誉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迟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因此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还发明了“名”。“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从“名”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更发明了“号”。“号”的发明,恰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的精神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王气不足,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于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灭盛衰、之死去活来……以及姓氏的产生和发展。
没有姓氏的人,这地球上有没有?也许有,但他(她)总有个称谓,或叫“无名氏”。这个称谓“无名氏”,便是他(她)的姓氏。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着我们的历史与血脉。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以由来,从而打开久郁我们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1)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的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的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2)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曾有高低贵贱之别。“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贵族之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3)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所谓“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以改变,而“姓”,则是不可以变的。至秦汉,“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3、现代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候、帅、司马等;有的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有的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有的则以自然界的物为姓。日本人有很多姓是向中国学的,现在,中国人的姓氏中还出现了江河湖海、春夏秋冬、花鸟鱼虫、东南西北、大小多少等,甚至有外国人的称谓。中国人的姓不仅仅是个代号,它既与时代紧密联系,又具有历史含意。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可谓千头万绪、五花八门,但若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和科学体系看,可归纳为四大特色:
  第一,地域性,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第二,纪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为姓氏来源。如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三,职业性,是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为姓源。如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事为氏、以职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四,历史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与生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古老姓氏,及少数民族姓氏,大多属于此类。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
二、中国姓氏暗藏的三大玄机:
  1、同姓同“遗传密码” :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姓氏人群中传播,了解姓氏渊源与分布,对研究人类遗传学有很大帮助。
  2、同姓不一定同家: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氏确实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过程中,通过与内地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带动作用。”
3、中国姓氏最有内涵:实际上不仅在中国,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比如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而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二战时,欧洲军队曾把同一姓氏的军人分为一组,用以增加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郡望堂号与图腾
1、华族是非常重视血统渊源的一个民族。家家有族谱(家谱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前黄帝时代。黄帝有子女廿五人,分封十二个姓氏,后代子孙,播迁不同地区,因地改氏,而演化出数千个姓氏。华族的住屋,尤其乡村早期建筑的锌板独立屋,在大门上常悬有“西河”、“颖川”、“太原”或“南阳”二字。这是各姓的郡望。表示这屋主人是林姓、陈姓、王姓、或叶姓。这郡望,亦写在祠堂的大灯上;婚礼的大红灯,丧礼的孝灯,也写上郡望,所以俗谓之为“大灯号”。
所谓郡望,是取自该族祖先受封之地的地名,或是显赫祖先住过的地名。《百家姓》所列,每个姓都有郡望。有些姓,有好几个郡望。如黄姓,最早最通用者为“江夏”;福建肖山公派下,用“燕山”;泉州开元四安公派下用“紫云”。还有很多郡望,为多个姓氏所共用者。郡望相同,表明数百年前,或数千年前,那几家是同住过那个地方,或同出一宗。
2、所谓图腾,即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眼里,图腾实际上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那么,人与图腾究竟有什么关系?(1)图腾是自己的血缘亲属,他们用父亲、祖父母等亲属称呼来称呼图腾,并以图腾名称作为群体名称;(2)图腾是群体的祖先,认为群体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3)图腾是群体的保护神。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认同,受到图腾保护。关于图腾起源,现在,人们并没有揭开图腾起源的真谛。流行的说法有,名目论:图腾名称是原始初民搅诨号而产生的;食物说:因各地的主要生产物相异而产生;生产说:集团位置固定后,猎取一定的动物而形成;还有妇人妊娠说、幻遇说、恐惧说及变形说等。
图腾的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初生阶段,这时期,图腾对象与自然形态极为相似。(2)鼎盛阶段。这时期,生产力发展,想象力提高,同时,祖先意识加强,形成了“兽的拟人化”。初民把图腾对象赋予了人的部分特征,图腾形象开始达到半人半兽的图腾圣物。(3)图腾对象开始转入祖先崇拜。
3、图腾的基本特征是:以图腾观念为标志,它是个氏族都有图腾。(2)认为本氏族的祖先与氏族图腾有血缘关系或某种特殊关系。(3)图腾具有某种神秘力量。(4)图腾崇拜有些禁忌。禁止同氏族成员结婚;禁杀图腾物。这是最重要的两种禁忌。(5)同一图腾集团的成员是一个整体。
4、(2007年)据新华社的一条消息称: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王姓“称王”是由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排位第二的是李姓,共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张姓排位第三,共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还有: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全国总人口中,前100个姓氏占了84.77%。
据《半月谈》的一则报道说:“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39个”。虽然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但日常所用的汉字约为六七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现已大部分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因此,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每一个字、每一个姓氏都逐一加以涉猎,只能有所侧重地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常见(字)姓,作一概述性的“和读”(探究)。
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就按姓氏来源的类别,来逐一“和读”(探究)有关姓氏。谢谢!
六、万姓同根 专家学者指出太昊伏羲为中华姓氏之源  
    煌煌中华,赵钱孙李,万姓同根,根在何处?今日,数十所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在河南周口举行“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讨会”,共同破解了这个千古之谜——中华一脉,始自伏羲;万姓同根,源于羲皇故都周口淮阳。
    资料显示,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是中国远古时期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六千五百多年前,太昊伏羲率领他的部落自甘肃成纪(今天水市)出发,沿黄河东下,定都淮阳后,“正姓氏,制嫁娶”,使社会从群居无序的状态,形成一个个以姓氏为共同体的人群,发展成中华民族的一支支血脉。伏羲死后,葬于淮阳,现在淮阳县保存有完好的太昊伏羲陵墓,被称为“天下第一陵”。

  对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姓氏专家袁以达认为,中华民族万姓,追根溯源都出于太昊伏羲氏“正姓氏,制嫁娶”之人道,伏羲氏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根、万姓之根和科学之根。他指出,伏羲氏是比炎黄二帝更早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伏羲时代以龙命官,以龙为尊,中华民族有了“龙的传人”之称,伏羲氏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张新斌认为,伏羲与中国其他古帝单一的贡献相比,其贡献是综合的,更为系统。为实行男女对偶婚制度,他先定姓氏,以防止乱婚和近婚。他首创中国最古老的风姓,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周口作为伏羲和女娲的重要活动地,同时也是中国姓氏的起源地。

  据了解,中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姓氏有一万多个,现在常用的姓氏有三千多个,其中直接源于周口的大姓有李、陈、王、孙、胡等一百多个。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太昊伏羲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源,实现了远古先民从愚昧向文明的跨越。伏羲之后,中华民族虽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姓氏像血脉一样,牢牢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讨会是即将举行的首届中国姓氏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首届中国姓氏文化节是由中国文联、中国侨联、全国工商联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将于十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在河南周口召开,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筹备之中。

    结束语:看到天下易姓人对争议易氏起源和重、亮、俨优等祖系的共祖那么激烈,我想,我们易姓人要胸怀广阔纳天下易姓人,求同存异,不要那么点小事争论不休,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历朝历代我们易姓人没有开国王帝、没有很大的大官、没有大富商,是不是和我们心胸不够开阔有关呢?以上转载《万姓同根,中华一脉》文章供大家参考,给我们易姓人的启示:易姓人祖先发源“宗开易水、毓秀太原”虽有争议,但“万姓同根,中华一脉”根在太昊伏羲为龙的鼻祖,中国人都是龙【太昊伏羲】的子孙 ,易姓起源是炎帝后裔,还是黄帝后裔都有争议,我们易姓就尊太昊伏羲为鼻祖;重、亮、俨优等祖系的共祖是不是易雄将军有异议,我们易姓可改尊镇南将军易洸为重、亮、俨优等祖系的共祖啊!在江西易洸将军墓地和易洸将军驻守地宜春搞个易洸将军纪念馆来凝聚天下易姓人,天下易姓人都要顾全大局,以团结为重,大方气量笑纳乾坤,天下易姓肯定开始人才辈出!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3-12-25 18:54:42编辑过

作者:易水围 (2013/12/25 18:54:01)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19,658.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