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康宁:清华——让我一生受益
- 中华侯氏网 2011年7月8日 清华校友网
——访艾德威特总经理侯康宁(81级自动化)
学在清华,练在清华
侯康宁认为他人生最大的转折是考上清华。“本科五年教会我知识,研究生两年教会我怎么工作”他说,“清华的作风严谨、踏实,让我一辈子受益。”成功最重要的优势是踏实,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浮躁,不能沉下心来做事,很难成功。
清华体育锻炼的风气也使侯康宁感慨良多。每天下午四点,喇叭一响,大家就都出来锻炼,踢球、打乒乓或跑步。当年他们常常从北门跑步出去,奔圆明园,绕福海一圈再跑回清华——那时圆明园还没有围墙。侯很自豪的说,他所在的班引体向上平均能做到40多个,位居全校前三。
“IT界劳动强度很大,”侯康宁说,“所以有一个好身体很重要。”他现在还保持着经常锻炼的习惯。如今,他与在京的一些常联系的同学还组成了“清华乒乓球同好会”,时常切磋球技,锻炼身体。
让日本人紧张的中国人
侯康宁毕业之初进入了清华科技开发总公司,即现在清华紫光的前身。1990年,为了合资成立软件开发公司,他和其他13人接受派遣赴日工作。
在日本,这批来自清华的中国人显得很勤奋。语言适应了之后,他们可以很快就把布置的工作完成,比如日本人安排的一个星期的工作量,他们只需用两天。这样,导致与他们一起工作的日本人又很紧张:“你们能不能干慢点?”
当工作熟练后,有了更多的富裕时间,侯康宁开始关注日本人对公司的管理方法。他说:“一个人认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民族都很认真。”他认为,日本产品之所以质量享誉全球,就是因为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认真的去对待,一定要做到最好,这正是中国企业所缺少的。
“日本的团队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说,“中国人的自由并不少,但都是小自由,如果大环境不加以控制就会成为散沙。但日本的小环境很有序,可以形成很强有力的团体,所以大环境可以显得很自由。”
在日本六七年,最终侯康宁还是选择了回国。“当时这个决心的确很难下。”至今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侯康宁还是紧锁眉头。
1996年,中国国内的经济还远不如今天这么理想,一切都是未知数。在日本,随着资历的加深,工资每年都在涨,前途可以把握得住,而且生活也会比较平静顺利。“但是,在国外久了,总是有一种漂浮不定、没有根的感觉。”他说。同时,每年回国,他也看到朋友们都在忙碌着,“中国处在转型期,国内人都充满了活力。”
回国工作了这么多年,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如今的侯康宁仍然很坚定地说:“不管怎么样,既然回国就没有后悔。现在看来,这条路是走对了。”
大学,该如何过
经历了求学、工作、出国,侯康宁对大学的、尤其是清华的生活和学习有了些更深的体会。
他说:“清华的风格是严谨。但是严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思维不发散。这是我们不如北大的地方。”
他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关注。“尤其是清华学生,”他说,“从尖子生到普通一员的转换,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同时,还包括从农村到大城市的转换,青春期心理的转换。
他说:“同学间的交流对克服这些问题非常重要。辅导员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侯康宁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写日记,这也是对心理上压力的一种很好的排解。
对于毕业后的选择,侯康宁认为不管选择什么职业,打基础起码需要5-7年。“学生不能一毕业就指望一鸣惊人,要经过训练。”他认为能做出成绩的人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踏实的。
《清华人》2006年第一期
分享按钮>>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旭东
>>侯炳辉教授向家乡常乐捐书5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