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宗谱撰修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忠臣门包氏的传统文化资料汇编》(全文连载)于2012年11月15日重新发表在本栏目 已阅:43318 / 回复:202(楼主)

《忠臣门包氏的传统文化资料汇编》(全文连载)

说明:
    本文发表两年来,受到社会人士的关注,点击己达16300多人次,由于发表时有人跟帖过急,打断了全文的连续性。根据一些人的建议,将本文更新,全文重新连载,2012年11月15日在论坛重新发表在第5页,题为《忠臣门包氏的传统文化资料汇编》(全文连载),在那里可看到完整的全文。也可按目录择章查阅。谢谢!
                            包和瑶2013年7月16日

该帖子被包和瑶在2015-9-2 17:26:09编辑过

作者:包和瑶 (2010/7/17 12:15:38)   回复此贴
  回复:包氏传统文化 第 2 楼

内 容 简 介
包氏历史悠久,据历史学家考证:包氏来自七个渊源,得姓始祖有:庖伏羲、姜昌后、申包胥、孛儿只斤•包阿木哥、包罗等。本人是包胥后裔,故研考包胥祖一宗的传统文化。
我祖包胥是中国忠臣的典范,包咸、包融等先祖承传了胥祖的高尚美德,成为历史名人,宋朝包拯公全面弘扬先祖优秀的理念精神,铸就了以“忠、孝、廉” 为内涵的包氏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承传,己成为人类社会精神财富之一。历代海内外学者对包氏传统文化不断地研究,硕果累累。本人在二十多年中,采用走访、查阅、请教、乞索等方式,收集了一些包氏传统文化的有关资料,整理汇编成本文。
本文集是在原撰《孝肃包公家族考略》的基础上,将新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将原文中一些不实适之处作了修改,汇编为五集十六章,约十八万字。汇集的历史珍文和论述文三十八篇,历史文物和物证图片七十二幅,刺封浩命二十六道,奏仪一百八十四本,宗祠匾额楹联八十一幅,神道碑和墓志铭十七份,人文传记五十四篇。较系统的源流图表五宗。整理族间大亊记四十八起,可供小宗世系衔接口有五百二十一个。
对十五部有代表性的宗谱作了对照分析,发现有共同点四处,重大不同点四处。要整合源流世系必须解决的六个根本性的疑难问题。
对玉龙谱和句容谱等四部对族史记述较完整的谱作了系统分析。经与史实对照,发现疑点有二十余处,能如实辨证的错讹点有八个。理顺了句容谱的源流。
本文在《中华万家姓网》的《包氏论坛》里发表后,受到族内外社会人士的关注。愿能为研讨包氏传统文化起到拋砖引玉的细微作用。
由于主客观原因,收集的资料范围不宽,可能有些很有价值的资料未收集到或未编入,有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本人资浅识薄,谬误难免,敬请贤达指正。并向提供资料的族内宗亲 社会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对学冠、永亮宗亲对有关文稿所作的精细校核表示衷心感榭!

壹包氏的精神文化  忠臣孝肃
  
    一、申包胥是忠臣典笵
   “忠臣”是楚昭王给包胥祖的御赐。包胥祖是楚国大臣,他继承了先祖明君贤臣之遗德,以忠孝廉之道处世。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其八拜之友伍子胥为报父兄被楚平王冤杀之仇,率吴兵伐楚,破楚郢都。楚昭王流亡于随国,包胥避于夷陵石鼻山。子胥掘楚平王墓鞕尸三百,放纵士兵掳淫三日。包胥忠君爱国悯民。使人谓子胥说:“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亊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子胥说:“为我谢包胥!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胥祖劝子胥退兵无效而赴秦乞师救楚。秦王迟疑不决,叫胥祖到馆驿休息。胥祖说:“我国君流草莽不得安居,下臣何敢就馆乎!” 于是立于秦廷,昼夜哭啼。七日七夜不绝其声,勺饮不入口。 秦君受感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赋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即派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三万七千五百士兵援楚。胥祖重整流散楚军,配合秦军击贩了吴兵,接驾楚昭王回国。使楚国得以恢复。楚昭王念包胥功高,封其为右尹,并赐于食荆五千户等重赏。包胥亷洁无私地说:“臣之乞师,为君为国为民,非为自身” 拒而不受。昭王强敇,胥祖拒封弃赏,扶老携幼,隐居会稽玉龙山。昭王使人在胥祖府门上书“忠臣之门”四个大字。古代“门”的含意是门类,或门派,“忠臣之门”是楚昭王对包胥氏族的敇封,是为包氏第一府至高无尚的荣誉。
胥祖重孝义。曾受命领兵为冤死时的父亲报仇雪恨。平王无道纳子媳、弃嫡嗣、信谗言、杀忠良,不可忠时。他以孝以义放走了要为被枉杀的父兄报仇并被通缉的伍子胥。在他慈母寿宴上,其母称包胥“夫妇孝道克尽。” 为让后裔知晓宗族的来龙去脉和先祖懿德,胥祖“虔遵母训诲笔修玉龙谱。”
历史学家说:“申包胥是中国忠臣的典范,其执着、忘我的爱国精神,在‘乱臣贼子’的春秋时代,正如黒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时代,更照亮了中国历史。” 胥祖的忠、孝、廉精神和高尚形象,世人尊崇。胥祖故里的荆州(今湖北省京山县)城东原建有申公庙,塑有“全楚功臣大夫” 像。1938年8月29日被日机炸毁。现还有“申公岭”、“申公湾”、“申公河”等古藉地名。

该帖子被包和瑶在2015-9-2 17:37:52编辑过

作者:包和瑶 (2010/7/17 12:27:35)   回复此贴
  回复 2:回复:包氏传统文化 第 3 楼

二、 孝肃是拯公的化身
“孝肅”是宋仁宗皇帝御赐包拯公的谥号,也是拯公的化身。包拯公,字希仁。拜龙图阁直学士,职至枢密副使,赐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拯公弘扬了胥祖精神。他为官清正廉洁,执法如山,不阿权贵,为民作主,人称“包青天”。其毕生清廉刚正,高风亮节和“强志尽瘁、夙夜匪解”的懿德风尚,受宦庻遵崇。去世后皇上赐给他“孝肃”谥号。他的献身精神,形成了“忠、孝、廉”风范,人称“孝肃之风。”拯公对子孙要求很严,立有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拯公子孙严遵家训,无论是家居还是为官,始终保持忠诚、孝廉和正直的孝肃遗风。经过祖孙三代的丰硕建树,融铸了闻名于世、懿范千古,的“孝肃家风。”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杜导正在纪念包公诞辰千周年论坛会上说:“包公精神已经升华为超越时空的廉政精神,公理与正义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说:“包公精神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之一”孔繁敏教授著书说:“凝结在包公身上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一种以忠孝廉为内涵的‘孝肃家风’,包氏族人以此为荣,代代承传。”
该帖子被包和瑶在2010-8-12 10:02:44编辑过

作者:包和瑶 (2010/7/17 13:21:41)   回复此贴
  回复:包氏传统文化 第 4 楼

叁、文物古迹  布遍神州  


    包氏历史优久,不少族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社会活活动中畄下了很多文物和古迹。包胥岭、包氏宗祠、包公庙、包公河、包公井、包胥镇、包家镇、包家村、包家弯、包家山、包家寨等遍佈神。形成了具有典故的包氏文物古迹的传统文化。

    一、包胥墓、包胥祠和包胥庙。
    据湖北荊州市《京山县志》〔光绪八年版〕记载:包胥公墓、祠、庙都在湖北省荆州市京山县。
(一)、包胥墓位于京山县城关东申公岭南面。墓冢饱满,高约3米,围约10米,墓碑镌字“楚申大夫墓”  墓碑毁于清末,墓冢毁于20世纪70年代 。
(二)、包胥祠。《京山县志》光绪版载:唐宋时县城南门外建有“申大夫祠”。明代著名诗人王格有《谒申大夫祠》诗。因明嘉靖和天启年间城区发生两次大水灾,将南城墙和申大夫祠冲毁。
(三)、包胥庙建在包胥墓前对面。包胥庙原建在大东门外关王殿旁(今紫宵路段西侧)。明末崇祯年间倾圮,仅剩包胥头部塑像。时任知县章聚奎有感于包胥忠心救楚的不朽之功,在城东申公岭包胥墓前重建包胥庙。庙门正对墓冢,庙前院墙门题“申大夫庙”。院内宽约5米,深约3米,中有 “化钱炉”,高约2米。庙东侧有明知县章聚奎撰写的碑记《重建楚功臣申大夫庙记》(见光绪8年版《京山县志》)。正殿中有包胥塑像,其貌:“潇洒清高有道,气像宛然”。庙前厅东侧竖有2米多高的青铜大刀,插于石臼孔中,刀上镌铭文和镂花。1938年8月29日,庙被日本飞机炸毁后,族人将大刀抬至文笔峰文昌阁埋于地下。于1952年初被人盗卖,至今下落不明。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以史为鉴,京山县政府将县城命名为“包胥镇”。

该帖子被包和瑶在2010-8-12 10:10:13编辑过

作者:包和瑶 (2010/7/17 13:32:06)   回复此贴
  回复:包氏传统文化 第 5 楼

二、包拯公祠庙和陵墓。

(一)、包拯公祠。
    包公去世以后,安薇合肥的香花墩和肥东包村、河南开封的周囗、广东旳端州、安微天长县、澳门等不少地方以及外国都建有包公祠、包公庙。尤以合肥包公祠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宋治平三年(1053)仁岳和尚将其居西则偏屋辟建为包公祠,时任庐州知州张环写了《孝肃包公祠堂记》。后被金兵所夷。孝宗乾道五年(1169)修建了“包、马公祠”。明弘治年间,庐州太守宋鉴将合肥城南护城河中小岛的佛寺改建成包公书院。并将“香花墩”名移于此。明嘉靖十八年(1539)在此重建包公祠取代了书院。历代因战乱包公祠累修累毁。清光绪八年(1882)总督兼通商大臣李鸿章捐资并托光禄寺署正张文燕设计施工重建包公祠。李鸿章撰写了《重建包公祠碑记》。这次修建包公祠的基本规模布局延续至今。照壁后面是大门,经过长桥进入庭院。正面五间的正堂,两边与厢房五环廊相接。堂中匾联相映,金碧交辉,灿烂辉煌。中间供奉包公坐像,高约八尺,白面长须,颦眉平视。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显示包公升堂断案的威严场面。
    端州(今广东肇庆)包公祠始修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元代王揆撰《包孝肃公祠记》说:“公在宋康定初,由殿中丞出守于端,以清心直道为治本。地方千里,不识贼盗,吏无叫嚣,水疍山猺,熟化奔走,恩威并著,岁乃太和。归之日,一砚不持。独恨方志不能传公行事,而海隅之民,户诵人咏,至于今称之。君子谓有功于民则祀之,孝肃公之食其土地,宜矣!” 包公诞辰千周年时,当地政府出巨资在包公所设驿站处重修包公祠,站地11500平方米,以牌坊、山门、大殿钟楼、鼓楼为主体建筑,配以亭、阁、廊、井、池组成仿宋建筑群。正殿塑有包公金身坐像,端正肃穆。现己成为古端州风貌的旅游胜地。
    台湾云林县的包公庙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经过二百多年的拓展状大,庙貌恢弘。高雄开封府宫包公庙,富丽堂皇,香客云集。
  
(二)、包拯公墓。
    包公墓有两座。即合肥包公墓和河南巩县包公墓。
    巩县有座包公墓。清康熙二年编修的《何南府志》《巩县》载:“龙图学士包拯墓,在县西南孝义保(今名寇家湾)” 清乾隆年间修的《巩县志》引《施府志》载:“巩西南后泉沟有孝肃墓”。合肥包公墓的发掘和巩县包公墓被盗文物证实,巩县包公墓是包公的衣冠墓。
    合肥有处包公大茔。包公于宋嘉祐癸卯(八年)八月癸酉(初四)日葬于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东村。包公夫人蕫氏及其子孙都葬于大茔之中。后因战乱和被盗,包公墓遭到损坏。十年动乱时,在所谓“清官比贪官还坏”谬论的形响下,某工厂要征拨包公大茔建石灰厂,合肥政府文博部门对包公墓茔作了保护性发掘。包公后裔將包公遺骨葬于合肥肥东之龙山。1978年合肥市政府应各界民众的要求。将包公墓茔迁葬于合肥市城南的包河公园南畔。建成包孝肃公墓园。墓园由主墓区和附葬区组成。包公墓地上有土冢,下有地宮和神道。墓前有石阙、神门、石像生、祭祀享堂。成了人们噡仰的圣地。
〔附包公祠,包公墓,包公井图片〕
  
   (三)、包氏文物古迹。

    包拯公视民为国本。关心民瘼。在端州任职时,组织民众筑堤排渍,凿井抗旱,生产自救。《肇庆志》(重修包公井)载:“宋仁宗朝包孝肃公以启扬州天长县,徙兹端州,病民之汲于江,作七井以便其用。” 如今“包公锁蛟龙”仍在流传,七口“包公井”修葺一新。成了当地名胜古迹之一。
    包公游安徽池州齐山时题字“齐山”。
〔附包公井、齐山、包公家训实物图片〕

(未完接下页)

该帖子被包和瑶在2012-2-7 13:44:49编辑过

作者:包和瑶 (2010/7/17 13:33:33)   回复此贴
  回复 5:回复:包氏传统文化 第 6 楼

三、包氏宗祠。
    包氏宗祠自古有之。上党包氏祠堂就很有名声。吏部天官张鹏飞为祠堂题贺有“金陵巨族”的匾。宰相刘统勋题贺的盈联写道:“黄帝根支九龙提督巡风府;楚臣脉纮三虎将军太傅祠”。知府包朝圣敬谱为“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据各地包氏宗谱记载,凡包氏族人集聚的地方都建有包氏宗祠。由於历史原因,有的已作他用,有的已毁损无存。也有的保存完好,成了文物,有的经过复修或重建,仍是族人公祭先祖的活动基地。
浙江泰顺包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道光二十年重修,背靠青山,前临水池,青瓦粉墙,重檐飞突,宏伟巍峨。保存完好。1982年列为泰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当地现时旅游景奌之一。
    贵州凯里冠英包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后因历史事件等原因几毁几建。现仍属包氏集体财产,由包氏族人自主管理。
重庆龙兴等地也由包氏族人集资重建了包氏宗祠。

(附:浙江泰顺包氏宗祠、福建上杭小陈坑包氏宗祠、贵州冠英包氏宗祠、重庆渝北龙兴包氏宗祠、云南录劝包氏宗祠照片)

四、包家镇、包家村星罗棋布。
    用“包家”冠以的自然乡镇、村寨布遍神州大地。东至山东烟台虎口之龙港。宁波江北之甬江、古林;西至新疆的岳西、吐呼鲁、玛纳斯。甘肃之东塘、合水;南至广西北海之高德、平阳,云南之录劝;北至辽宁新阜之东梁、法库县。据各地包氏宗谱和有关地志记载的不完全统计,冠以“包家”的乡镇村寨已有一百五十多个。尤以江浙一代最多。冠以“包家”的屯、院、坊、湾、河、坝、堰、渡、桥、岭、山、坪、冲、沟等小地名不计其数。
    有的乡镇为革命作出了贡献,成了历史文物。武昌市郊包家镇的包博望是清代武将,出征过日本。辛亥革命时该镇人丁上千口。为武昌起义作出了重要贡献。(见何大草写的长篇小说《所有的乡愁》)。
   浙江三门县亭旁镇包家村,是农民起义的发源地。村民包定在1928年5月26日代领224名农民起义,成立了亭旁区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包定任主席,政府设在包家祠堂,成为浙江省笫一个苏维埃政权。现包家村塑有农民起义纪念碑和纪念馆。村里人才辈出。截至2008年,包家儿女中有博士2人,硕士、学士15人,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8人。该村已成为集农、工、贸为一体的新型富裕大村。
    湖北黄陂县(今大悟县)的包家村,是一个团结的村子。为保卫村子安全,成立护村武装队以抵御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入村。也三次阻止八路军进寨。周恩来急电要县长魏天一认真贯彻统战政策,释放了村里绅士胡康民,由胡康民带领县工作队进村,召开了“勤政抗日救国动员大会,号召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随后顺利地开展了减租減息活动。,护村武装队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3年11月3—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甘肃合水县包家寨召开了一次在西北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会议总结了照金根据地失守的教训。作出了三项正确决议。史称“包家寨会议,” 会议为西北革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堪称西北革命史上第一次“遵义会议”。经过长时间战争烽火,包家寨只剩几处残墙。(见张秀山作《我的八十五年》)。
    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一代包家村积极发展经济,成了富裕村。合肥肥东、广东徐闻县、广西北海等包家村,都成了中外旅游者的好去处。
    宁波将古林包家村、甬江包家村、湾头包家村作了全面规划,建成江北新区。
    重庆垫江包家镇制订五项措施促发展。取得很好成绩。成为重庆巿的先进单位。现已发展成为面积24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行政村,成为现代化多功能的大镇。

该帖子被包和瑶在2010-8-12 11:17:21编辑过

作者:包和瑶 (2010/7/18 16:44:3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98 每页5条 当前1/20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1,415.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