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源流(八)---------旷世精英(5)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30日 佚名


杨 昱

杨昱(?一531),字元晷,杨椿子,起初在广平王元怀幕府任左常侍,元怀喜好武功,经常外出游猎,杨昱每次都劝元怀不要贪玩。正始中年,京兆王、广平王的属下,行为放纵,公开接受请托,皇帝诏令中尉崔亮追查处理,有三十多人被依法处死,其余皆除名为民,只有杨昱和博陵人崔楷因经常忠谏二王的过错而免于治罪。后来杨昱任太学博士、员外散骑侍郎。

当初,尚书令王肃任扬州刺史,从京城离开停留在洛阳东亭,朝贵们都来了,皇帝诏令诸王送别,杨昱与伯父杨播同在酒席上。当酒喝到正高兴的时候,广阳王元嘉、北海王元祥等与杨播辩论,杨播坚持己见,不服对方。北海王元祥看了看杨昱说:"你伯父性情刚烈,不服人,远不如你父亲杨椿啊。"杨昱上前回答说:"我父亲大家说高他就说高,大家说低他就说低;伯父则不同,硬的不怕,软的也不吃。"在座的人都称赞他能说会道。王肃说:"没有杨昱这个人,怎么能将其父和伯父的美德表述得如此唯妙唯肖啊。"延昌三年(公元514),杨昱以本官兼詹事丞。当时,肃宗还在怀抱之中,在肃宗跟前的只有乳母一人,不让宫僚陪 153伴。于是杨昱就给皇帝上谏说:"陛下不以臣等浅薄,让我们作宫内之臣,太子的一举一动,我们都应该紧紧跟随。然而,自臣等进宫以来,很少出入,进无太傅、少傅辅导太子之美事,退无群僚陪侍太子之美差,这怎么能让民众懂得君臣之间的礼仪法则,显示君臣之间的情义。陛下如果召见太子,必先下手敕,让臣下都知道,作为后世的遵循。"皇帝看了奏折后下诏说:"从今以后,如果没有我的敕令,不准太子随便出入,宫臣跟随的,可陪至万岁门。

后来,杨昱转任太尉椽,兼中书舍人。灵太后曾经很随便地对杨昱说:"如今皇帝年幼,朕亲自处理朝廷大事。然而自己薄德寡才,感化不了亲戚朝臣,在外不称人心,你如果在外面听到什么事情,希望不要讳隐。"杨昱于是上奏了扬州刺史李崇王车载货、恒州刺史杨钧造银食器十具一并赠送给领军元义的事。灵太后听后,召来元义夫妻,流着眼泪对他们的错误进行了批评。元义深恨杨昱。杨昱第六叔杨舒的妻子,是武昌王元和的妹妹,元和是元义的从祖父,杨舒早丧,生有一男六女,元氏多次提出要改嫁,杨昱父杨椿就召集亲姻流着眼泪说:"我弟不幸早终,七个孩子,如今男不婚,女未嫁,为什么你就匆匆忙忙地要改嫁呢?"元氏不听,只好让其改嫁。神龟二年(公元519),瀛州民人刘宣明谋反,事情败露后逃窜他乡。元义唆使元和及杨昱叔母元氏诬告杨昱藏隐刘宣明,说:"杨昱父杨椿为定州刺史,其叔杨津为华州刺史,二人给刘宝明送去甲杖三百具,谋图不轨。"元义为了陷害杨昱,就派遣左右御仗五百人,连夜围住杨昱宅第进行搜查,结果一无所获。灵太后问是怎么回事,杨昱详细汇报了元氏陷害他的经过。声泪俱下。灵太后亲解昱缚,令将元和及元氏并处死刑,由于元义说情,于是免去元和职务,对元氏也不再追究。后来元义废灵太后,令杨昱出任济阴内史。中山王元熙在邺起兵造反,元义派黄门卢同去邺审讯元熙,追究元熙党羽。卢同秉承元义旨意,将杨昱押赴邺城,刑讯百日,因无牵连而官复原职。

孝昌初年(公元525),杨昱任征虏将军、中书侍郎。又升迁给事黄门侍郎。当时,北镇有二十多万饥民,皇帝诏令杨昱为御史,将二十万饥民分散于冀、定、瀛三州就食。后来贼寇围攻豳州,皇帝诏令杨昱兼侍中,持节督催西北道大都督,北海王元颢,并随军监察,使豳州之围得以解除。这时雍州蜀贼张映龙、姜神达知道州内空虚,想乘机袭击州城。刺史元惰义很害怕,就请求援助,一日一夜将请求信送到九通。都督李叔仁迟疑不决,不发救兵。杨昱说:"长安是关中的根本,如今大军驻扎在泾、豳一带,与贼很近,如果长安失守,大军自然瓦解,我们的军队虽然在,但有何益处呢?"于是杨昱与李叔仁共同进兵,斩杀姜神达及诸贼四百多人,其余贼人全部逃散。皇帝又诏令杨昱督催元颢进军,而元颢军队行动迟缓,致使杨昱被免去官职,但仍兼任侍中催军。免职不久,又任征虏将军、泾州刺史。不几天,杨昱父杨椿出任雍州刺史,于是将杨昱征召回京,任吏部郎中、武卫将军,转任北中郎将,加安东将军。萧宝夤在关中被打败时,杨昱兼七兵尚书、持节、假抚军将军、都督,防守雍州,因与贼作战失利返回京都,任度支尚书,转任抚军、徐州刺史,很短时间又任镇东将军、假车骑将军、东南道都督,又加散骑常侍。

后来太山太守羊侃据郡南叛,萧衍派遣将军王辫率众侵犯徐州,番郡人续灵珍被萧衍任命为平北将军、番郡刺史,率领一万多人攻逼番城。杨昱派遣别将刘馘讨贼,斩杀了续灵珍,赶跑了王辩。羊侃兄羊深,当时任徐州行台,府州官吏都要求把羊深监禁起来。杨昱说:"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群为太子彪的老师,其弟羊舌虎和栾盈同党,一度为范宣子所囚,而晋平公不但不治罪于羊舌月八,而且还升任他为太傅,这件事在《春秋》这本书中受到称赞。我们为什么不学前人这些好做法而偏要给羊深治罪呢?我们应当听候朝廷的旨意。"于是就没有人再议论这件事。

还朝后不几天,元颢领兵侵逼大梁,皇帝拜杨昱为征东将军、右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使持节假车骑将军,为南道大都督,镇守荥阳。元颢来势凶猛,先打败并活捉了济阴王元晖业,乘势前进,将荥阳城团团围住,并派遣左卫刘业、王道安等招令杨昱投降。杨昱不降,元颢于是攻城。城被攻破,都督元恭,太守、西河王元惊弃城而逃,皆被活捉。杨昱与弟及子女五人在城门楼上坚守。一会儿元颢来了,将杨昱绑下城来,当面责备说:"杨昱,你今天死得甘心不甘心?是你背叛了我,而不是我背叛了你。"杨昱回答说:"我料想自己是不能活了,我之所以不下城楼,就是不愿意乱我的军心。只恨我家有八十岁老父无人供养,负病黄泉,求你饶我弟一条性命,让他供养老人,我死也就瞑目了。于是元颢将杨昱等五人拘留,第二天早上,元颢属将陈庆之、胡光等三百多人跪在元颢帐前请求说:"陛下渡江三千里,不费吹灰之力,昨天一个早上杀敌五百多人,乞求能留杨昱一条活命。"元颢说:"我在江东曾听梁主说,袁昂为吴郡不投降,人皆称其忠,我怎么能杀杨昱呢?除杨昱外,任卿等所说。"于是将杨昱部下将官三十七人斩首。元颢进入洛阳后将杨昱除名为民。

孝庄帝返回洛阳以后,杨昱又官复原职。其父杨椿因年老辞职还乡,杨昱上表要求辞职回家侍奉老父,皇帝下诏不许。尔朱荣被孝庄杀死时,杨昱为东道行台,率众抵抗尔朱仲远。这时恰好尔朱兆攻入洛阳,杨昱回到京师被解职还乡。普泰元年(公元531)七月,杨昱为尔朱天光所害。太昌初年(公元532),赠都督瀛、定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定州刺史。

杨 惜

杨惜(公元511-560),字遵彦,小名秦王,弘农华阴人。父杨津,魏时累为司空侍中。杨惜在儿童时,口舌似乎笨拙,而风度深沉机敏。六岁开始学史书,十一岁攻读《诗经》、《易经》,特别喜读《左氏春秋》。杨惜幼年丧母,住在舅父源子恭家,子恭与杨惜闲坐,问杨惜读什么书,杨惜回答说:"读《诗经》。"子恭问:"读到《渭阳》(诗《秦风》篇名。描写秦康公之母早亡,其舅父晋文公重耳要离开秦国返回晋国,秦康公送别事,表示外甥对舅父的依恋)了吗?"杨惜就号泣不止,子恭也为之流泪。子恭后来对杨津说:"常听人说秦王不甚聪明,从今以后当刮目相看。"杨惜一家四世同居,家业隆盛,弟兄就学的三十多人。学馆前有榛树,果实落地。群儿争抢,而杨惜独坐,无动于衷。其四叔杨晡刚好来到学馆,看见后大为惊异,就对宾客说:"此儿恬淡,有我家风".宅内有茂竹,于是就在竹林边为杨倍修了一座房子,让其独处其中,并派人以铜盘具盛美食让他吃,以奖赏他专心致志地读书。杨讳还以杨惜为榜样,教育其他孩子说:"但愿你们也像遵彦一样谨慎好学,也就能得到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杨惜二伯父杨椿子杨昱,特别器重杨情,曾经对人说:"此人龆齿未落,已是我家龙文(有才能),更十岁后,当求之千里外。"杨昱曾与十余人赋诗,杨情只看一遍就能诵出。一点不差。长大以后,言语清晰,语音优美,风神俊悟,容止可观。士人见之,莫不惊异,有识之士都认为其前途远大。

正光中年(公元522),杨惜随父去并州,他性情恬默,又好山水,于是就到晋阳西悬翁山读书。孝昌初年(公元525),杨津为定州刺史,杨惜又随父到定州,以军功任羽林监,赐爵魏昌男。到了中山后,因其父被杜洛周俘虏,全家被囚禁。不长时间,杜洛周被葛荣打败,又被葛荣囚禁。葛荣想将女儿嫁给杨情,逼杨惜在他属下任职,杨惜于是托病,密含牛血于口,在人多的地方吐出,并装作中风不语,葛荣以为杨情真有怪病,就不再提此事。永定初年(公元528),杨惜回到洛阳。被拜为通直散骑侍郎,当时只有十八岁。元颢攻入洛阳,杨惜从兄杨侃为北中郎将,镇守河梁,杨惜刚好在杨侃处,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杨惜因是自家人,未表示态度,但志在潜退,就以有病为由请假与友人中直侍郎河间邢邵隐于嵩山。

到了孝庄帝诛杀了尔朱荣时,其从兄杨侃参赞帷幄,朝廷以其父杨津为并州刺史、北行道大行台,杨情随父又到并州,邯郸人杨宽请求出藩,杨情求其父予以批准。不久,孝庄帝被杀,杨氏家族遇难,杨惜当时想返回京都洛阳探听情况。走到邯郸,路过杨宽家,被杨宽抓了起来,送到相州见刺史刘诞。刘诞因杨惜为名家盛德,甚相哀念,让长史慕容白泽将其收容起来,并派遣队主巩荣贵送往京都。到了安阳亭,杨惜对巩荣贵说:"我家世代忠臣,为了魏室国破家亡,以至于此。我虽沦为囚虏,但也决不能见家父的仇人。不如让我自缢一死,你将我的头送去,我永远感激你的恩情。"巩荣贵听后深受感动,于是与杨情一块逃走,杨情就去投高昂兄弟。

经过累载逃窜,终于到信都见到了神武高欢。杨情诉说家祸,言辞壮哀,泪流满面,神武十分同情,当即任命杨惜为行台郎中。大将军南攻邺,经过杨宽村时,杨宽于马前向杨惜叩头请罪。杨惜说:"人不识恩义,也是常理,我不恨你,也没有必要惊吓你。"当时邺城还未攻下,神武命杨惜作祭天文,刚祭完,就攻破了邺城。于是让杨惜转任大行台右丞。当时,神武正是创业初期,军国事务特别繁忙,文檄教令,皆由杨惜和崔棱起草发出。杨惜遭离家难,时时不忘为老人守丧,所食只有盐米而已。神武哀怜,并经常开导他。到韩陵之战时,杨惜每阵先登,朋僚都很吃惊地说:"杨惜是个儒生,今天怎么变成了武士,看来仁者必勇,定非虚论。

过了一段时间,杨惜上表解职回家改葬老人。一门之内,赠太师、太傅、丞相、大将军者二人,太尉、录尚书及中书令者三人,仆射、尚书者五人,刺史、太守者二十余人。追荣之盛,今古未有。丧柩进发时,吉凶仪卫长达二十多里,参加丧葬的人数将近万人。当时隆冬盛寒,风雪严厚,杨惜边走边哭,看见的人无不为之悲伤。后来征徙晋阳,仍居本职。

杨惜从兄杨幼卿为岐州刺史,因直言上谏被诛杀。杨惜知道后,既悲痛又生气,以致成疾,于是就到雁门温汤疗病。郭秀历来妒忌杨惜的才能,就给杨惜写信恐吓说:"高王欲卿于帝所",劝他逃亡。杨情于是就弃衣冠于水边,制造了投水自杀的现场,改名易姓,自称刘士安入嵩山,与沙门昙谟徵等屏居削迹。又潜入光州到田横岛,以讲诵为业。海隅之士都叫他刘先生。只有太守王元景知道,暗地里保护他。

神武高欢知道杨惜未死,就派遣杨惜从兄杨宝猗送书信给光州刺史奚思业,令他搜访。访到杨惜后,以礼送到神武处。神武见了非常高兴,拜杨惜为太原公开府司马,转任长史,又授大行台右丞,封华阴县侯,改任给事黄门侍郎,并将女儿嫁给他。又兼散骑常侍,出使大梁,到了碥礅戍,州内有杨惜家的旧佛寺,杨惜入内礼拜,见太傅容像,悲伤痛哭,呕血数升,遂发病不能成行,于是还邺。久之,以本官兼尚书吏部郎中。武定末年(公元550),以德高望重超拜吏部尚书,加侍中、卫将军、侍学典选如故。天保初年(公元551),以本官领太子太傅,别封阳夏县男。又诏任监太史,升迁为尚书右仆射,娶魏孝静帝之后太原长公主为妻。适逢他的官舍飞来许多野鸡,朝廷认为是吉祥之兆,就又封杨惜为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改封华山郡公。天保九年(公元558),封杨惜为尚书令,又拜特进、骠骑大将军。天保十年,封杨惜为开封王。北齐文宣帝高洋去世,文武百官没有不流泪的,杨情悲不自胜。乾明元年(公元560)二月,为齐孝昭帝所诛,时年五十岁。天统末年(公元569)追赐司空。

杨惜系贵公子,早著声名,他的风度仪表,为朝野所称 颂。家门遇祸后,唯有二弟一妹及兄孙女数人,杨惜抚养孤幼,事迹感人。他重义轻财,皇上对他的前后赐与,大多数散给亲族和从弟侄等十多人。他频遭厄运,步履维艰,一餐之惠,酬答必重,性命之仇,舍而不问。任典选二十多年,奖升人伦,以为己任。然而取士多以言貌,致使不少人意见很大,以为杨惜用人好像贫士市瓜,取其大者。杨惜听到后不予理睬。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每次有所召问,或单称姓,或单称名,无有错的。后有选人鲁漫汉,自言地位鄙贱,独不见识。杨惜说:"卿前在元子思处,骑的是秃尾草驴,经常看见我而不下驴,头低下遮住脸,我怎么不认识你。"鲁漫汉听后,非常吃惊佩服。杨情又调侃说:"名以定体,漫汉果不自虚。"又有一次。官吏点名,误把卢士深点为士琛,士深本人作了应答,杨倍说:"卢郎玉润,所以从玉。"自从与公主结为夫妻后,衣紫罗袍,金缕大带,遇见李庶,颇以为耻。他对李庶说:"我此衣服,都是内裁,既见子将,不能无愧。"自从身居要位辅佐皇帝以后,权衡利弊,千端万绪,竭尽了全力。自天保五年以后,北齐主要靠他来匡扶社稷。每次天子临朝,公卿拜授,发号施令,宣扬诏册,杨惜都辞气温辩,神仪秀发,百僚视听,没有不惧怕的。自居大位后,门绝私交,轻财货,重仁义,前后赐赏,积累巨万。但都散之九族,架箧之中,唯有书数千卷。

杨 绍

杨绍(?-572),字子安,弘农华阴人,杨震第十二代孙,系杨震长子杨牧之后。祖父杨国,系镇西将军。父杨定,任新兴太守。杨绍少年时,为人慷慨,有志略,屡从征战,力战有功,魏永安中(公元529),杨绍被封为广武将军,屯骑校尉、直荡别将。普泰初年(公元531),被封为平乡县男,食邑一百户,加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魏孝武初年(公元532),杨绍升迁为卫将军,右光禄大夫,进爵冠军县伯,食邑三百户。大统元年(公元535),杨绍进爵为公,增邑六百户,累迁车骑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骁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大统四年,杨绍出任鄢城郡守。杨绍为人忠厚仁爱耿直,在行政管理上,既严肃有威德,又施惠于民,因而百姓得其利,生活较为安定。稽胡族(南北朝时在今陕西、山西北部山谷间)依靠人多势众干坏事,经常抄掠抢窃。杨绍率郡兵跟随侯莫陈崇(北周骁将)征讨,匹马先登,在默泉将其歼灭,从而朝廷封杨绍为帅都督、散骑常侍、朔州大中正。大统十三年(公元547),按前后功劳,皇帝又给他增加食邑与前共二千二百户,升任燕州刺史。多次迁任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后来杨绍又跟随大将军达奚武出征汉中。当时,梁宜丰侯萧循固守梁州,杨绍认为孤军深入敌境,围攻坚城,旷日持久,粮饷不继,城中如果拼死坚守不出,恐怕难以取胜,请用计谋诱其出城,战而胜之。于是就频频到城下挑战,并设伏兵严阵以待。萧循开始一直坚守不出,杨绍又派遣人到阵前辱骂他。萧循大怒,果然出兵。杨绍率兵伪退,伏兵击之,将萧循兵马杀伤殆尽,使其开城投降。杨绍以功被封为辅国将、中散大夫,同时还给他一个儿子封了官。

后又跟随柱国、燕国公于谨围攻江陵,杨绍在枇杷门与敌作战,被流矢射中大腿,依然力战不衰。胜利后,皇帝给他赠送奴婢一百人,并进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任衡州刺史,还赐姓叱利。孝闵帝即位后,杨绍进位大将军。建德元年(公元572)去世,赠成、文等八州刺史。谥日信。

子杨雄,大象末年(公元580)任上柱国、邗国公。

杨 雄

杨雄(?一613),初名杨惠,杨绍子,弘农华阴人。杨雄系美男子,长相十分标致,有器度,雍容闲雅,进止可观。周武帝时为太子司旅下大夫。周武帝去云阳宫时,卫王宇文直作乱,领兵袭击肃章门,被杨雄打败。杨雄因此功被封为云阳郡公,又升迁为右卫上大夫。大象中年(公元580),进爵为邗国公。杨坚任北周丞相时,雍州牧、毕王宇文贤有意制造事端,想杀死杨坚。杨雄当时为别驾,知道宇文贤的阴谋,就及时向杨坚作了报告,杨坚就诛杀了宇文贤。杨雄因此被封为柱国、雍州牧,仍领相府虞侯。葬埋周宣帝时,杨坚怕诸王乘机闹事,令杨雄率六千骑送宣帝灵柩至陵所,回来后被进位为上柱国。

杨坚受禅即隋文帝位,拜杨雄为卫将军,兼宗正卿,又迁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隋文帝封他为广平王,并以邗国公别封一子。杨雄请封弟杨士贵,文帝许之。有人向隋文帝上奏说高颖私结朋党,文帝在朝堂商议此事,杨雄奏说纯属虚构,文帝亦以为然。当时杨雄在文帝跟前甚为贵宠,冠绝一时,与高颖、虞庆则、苏威称为"四贵".杨雄礼贤下士,宽容待人,在朝野很有影响。隋文帝猜忌杨雄,不想再让他典领兵马。于是就改任杨雄为司空,表面上好像很重用他,而内里实夺其权。从此杨雄就闭门不通宾客,不长时间,文帝就改封他为清漳王。仁寿初年(公元601),文帝以清漳王名辞声望不好,令职方拿来地图,指着安德郡对群臣说:"此足为名德相称",于是就改封杨雄为安德王。

大业初年(公元605),杨雄被隋炀帝授为太子太傅,元德太子死后,授检校郑州刺史,又调迁为怀州刺史、京兆尹。炀帝亲征吐谷浑,下诏令杨雄总管浇河道诸军,回京后,改封为观王。炀帝征高丽时,令杨雄为检校左翊卫大将军,出辽东道,到了泸河镇,患病死亡。炀帝十分悲痛,好长时间不上朝理事,下诏令鸿胪监护丧事。有司请谥日懿,炀帝日:"王道高雅俗,德冠生灵。"于是谥日德。赠司徒、襄国等十郡太守。

杨雄长子杨恭仁,位吏部侍郎;次子杨琳,曾任义洲麓史、淮南郡太守、司隶大夫。

杨大眼

杨大眼,少年时骁勇敏捷,跳走如飞。但因是庶生子,不为宗亲所爱,难免受饥受寒。魏太和中期(公元488前后),自家中征召出任奉朝请。当时将要南征,尚书李冲典选征官,大眼前去应征,未被选中。杨大眼说:"尚书不见不知道,让下官给你表演一个技法".于是就拿出长绳三丈多长,系在头发上向前跑,绳直如矢,比马跑得还快,见者无不惊叹。李冲说:"千载以来,没有过像他这样的过人之才。"于是就选征为军主。杨大眼对同事说:"我今天才真是蛟龙得水,自此一举,不再与诸君齐列。"不几天,升任统军,跟随皇帝车驾出征宛、叶、穰、邓、九江、钟离一带,所经战阵,莫不勇冠六军。

魏宣武初年(公元500),裴叔业以寿春内附,杨大眼与奚康生等率众先入寿春城,以功封安城县子,又升任直阁将军,出任东荆州刺史。当时蛮酋樊秀安等人造反,皇帝下诏杨大眼为别将,跟随都督李崇前去征讨,获得了胜利,杨大眼立功很多。大眼妻潘氏,善于骑马射箭,她自己跟随军队侍侯丈夫,到了攻战游猎的时候,潘氏也穿上军装,冲锋陷阵。收兵回营后,和将士们一样同坐于幕下,同诸僚佐,谈笑风生,不拘小节。大眼指着夫人对诸将士说:"这就是潘将军".梁武帝遣其将张惠绍总率众军,窃据宿豫,魏帝又以平东将军杨大眼为别将,与都督邢杰前去征讨,大获全胜。后来他与中山王英,同围钟离。杨大眼军驻城东,守淮桥东西道路。当时河水泛滥,杨大眼所统率的刘神符、公孙祉两军在黑夜里争着过桥避水,大眼禁止不住,被免职在营州当兵。

永平中年(公元510),魏帝追念杨大眼以前的功勋。起用他为试守中山内史。当时高肇征蜀,魏宣武帝考虑到梁人入侵,就征召杨大眼为太尉长史、持节、假平南将军、东征别将,隶属都督元遥,在淮、肥一带阻挡梁军。杨大眼到了京城,当时人都敬慕他的雄勇,对朝廷重新启用他非常高兴,台省门巷,围观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后来梁将康绚在浮山入侵,想夺取寿春,魏明帝加封杨大眼为光禄大夫,率领诸将镇守荆山,恢复了其原有地盘。后来他与萧宝夤同征淮堰,久攻不下,遂于堰上决堤放水,获得了胜利,被加封为平东将军。

杨大眼抚慰士兵,呼为儿子,见士兵负伤,就为之流泪哭泣。自从当了将帅,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因此征战中莫不摧枯拉朽。梁所派遣的督将,都害怕大眼,当时淮、荆、沔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趣事:小儿啼哭时,大人说"杨大眼来了",哭声立止。王肃弟王康之初回到魏,对大眼说:"在南国听到你的名字,以为眼如车轮,如今一见,同平常人一样。"大眼说:"两军对阵时,怒目奋发,足使你目不敢视,何必大如车轮。"当时天下首推大眼骁勇果敢,把他比作关羽、张飞并不过分。然而他在征淮堰一役中,喜怒无常,打骂士兵过度,军士颇感意外,熟识他的人以为他改变了性格。大眼任荆州刺史后,常给草人穿上青衣作为箭靶练射,并把诸蛮召来指着草人说:"你们若作贼,我就像这一样对待你们。"北淆郡曾经有老虎为害,杨大眼将虎捉住,把头割下来在穰市示众。从此以后,荆蛮都说:"杨公是恶人,常作蛮形以射之,又深山之虎,尚无不免".于是不敢再作寇盗。杨大眼在荆州作刺史两年后死亡。杨大眼虽然不学习文化,但常让人给他读书,且能全部熟记,他下令作露布,文辞全是他口授的,实际上他识字很少。

杨 宽

杨宽(?61),字景仁,弘农华阴人。祖父杨恩,魏镇远将军、河间内史。父杨钧,历任洛阳令、左中郎将、华州大中正、河南尹、廷尉卿、安北将军、七兵尚书、北道大行台、恒州刺史、怀朔镇将,赠侍中、司空公,追封临贞县伯,谥日恭。

杨宽少年时有大志,平时与儿童游戏时,总是择高大之物而坐,人们都很惊异。长大后,精通文学,崇尚武艺。二十岁时,出任奉朝请,跟随父杨钧在恒州效力,因功改授将军,成为高厥这个地方的军事首领。当时我国北方的蠕蠕族发生内乱,族主阿那瑰投奔到魏,魏帝就接纳了他,并令杨钧率兵护送其返回。杨宽跟着父亲北行,以功拜行台郎中。当他们到了怀朔镇时,北边贼寇围攻镇城,杨钧战死,城内军民推举杨宽领兵守御。很短时间镇城被攻破,杨宽就北走到蠕蠕族中。后来领兵讨伐怀朔镇,大获全胜,才使他得以返回朝中。

魏广阳王元渊与杨宽关系非常密切,元渊犯法被治罪,杨宽被株连逮捕。魏孝庄当时任侍中,与杨宽有故交,就把他藏了起来,后来遇赦免罪,任宗正丞。北海王元颢在年少时就很器重杨宽,此时任大行台,北征葛荣,想起用杨宽为左丞,给他参谋军事。杨宽推辞说,孝庄帝救命之恩未报,我不能见利忘义。元颢还是坚持要杨宽跟他出征,颢妹婿李神轨说:"杨宽义士也,匹夫犹不可夺志,况义士乎。王今强之以行,亦恐不为人用。"于是作罢,魏孝庄称帝后,拜杨宽为通直散骑郎,领河南尹丞、行洛阳令。

邢杲反叛朝廷,杨宽以都督的身份跟随太宰、上党王元天穆将其打败,被封为通直散骑常侍。军队还未回到京师,适逢元颢率兵自梁人洛阳称帝,孝庄皇帝出居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天穆害怕,不知该怎么办,召集诸将商议。杨宽说:"吴人轻率,不是你的对手,况且孤军深入,师老兵疲,强弩之末,有何作为,你应先取成皋,会战伊川、洛阳,顺便拿下定襄,就必然取得胜利。此事如同摧枯拉朽,你还有什么担心的。"天穆很同意杨宽的看法,就引军直取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令杨宽和尔朱兆为后应。过了很短时间,天穆又觉得大家说的办法不可行,就回兵到石济。杨宽夜行走错了道路,延误了时期,诸将都说:"杨宽从小就与北海王元颢关系密切,如今肯定不会再回来了。"天穆回答说:"杨宽不是随随便便跟着谁去的人,之所以到现在还未回来必然有其它原故,我应当为大家说明这一点。"刚说完,就有人报杨宽回来了。天穆笑着说:"我知道他一定会回来的。"于是就急忙出帐欢迎,握着杨宽的手说:"你真是受人敬仰的人啊!"即给牛三十头、车五乘、绵绢十五车、羊五十只。天穆和杨宽一起在太行效忠魏孝庄,杨宽被封为散骑常侍、安东将军,仍为都督,跟随天穆讨平河内,进围北中。

当时梁陈庆之为元颢领兵镇守北门,天穆领兵将其围住,派遣杨宽到城下劝陈庆之投降。杨宽到城下后,先通报自己姓名,然后陈言利害,劝其早降。庆之不回答,停了一会儿才说:"你哥(杨俭)抚军在此,颇欲相见。"杨宽说:"我哥既然屈从元颢的威势,沦为逆党,按照人臣之礼就不须相见。我之所以先通姓名,不是不知道我哥在你这里,表明我们的态度不使你们生疑,是出于我对朝廷的忠诚。至于我们兄弟之间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应选择好的道路,自求多福。"天穆听了后对跟前的人说:"杨宽真是个奇人啊。"自这件事后他更加敬重杨宽。孝庄重新执政后,拜杨宽为中军将军、太府卿、华州大中正,封澄城县伯,食邑三百户。 尔朱荣被诛,其从弟尔朱世隆等带领他的部下烧城门,占据河桥,还逼京师。皇帝拜杨宽任镇北将军、使持节、大都督,随时保卫皇帝。尔朱世隆对杨宽说:"你难道忘记了太宰(指元天穆)对你的恩情吗?"杨宽回答说:"太宰以礼爱我,这是人臣的正当交往,尔朱荣的死是事君常节。"尔朱世隆败走,杨宽追至河内。不长时间尔朱兆攻克洛阳,囚禁了魏孝庄帝,杨宽无法返回洛阳,于是从成皋奔梁,到了建业,听说孝庄帝被杀了,杨宽发丧尽礼。梁武帝很器重他的义气,待他甚厚。不长时间以礼送他还朝。至下邳,尔朱仲远启奏皇帝恢复了他原来的官爵,留为大行台吏部尚书。

孝武初年(公元532),改授杨宽为散骑常侍、骠骑将军、给事黄门侍郎、监内典书事。当时,夏州戍兵数千人在衮州造反,皇帝下诏令杨宽兼侍中,节度诸军征伐,获得了胜利。中尉綦嵩与杨宽有旧仇,诬陷杨宽,孝武帝对侍臣说:"杨宽清直,朕知道他无罪,但不能杜绝执法官的奏谏。"就让廷尉查处,经查无罪释放,又任他为黄门侍郎,兼武卫将军。孝武与齐神武之间有矛盾,就招募兵马,广增保卫人员,任命杨宽为阁内大都督,专管御林军。孝武后让他跟随自己入关,兼任吏部尚书。因保卫孝武有功,进爵华山郡公,食邑一千二百户。大统初年(公元535),升为车骑大将军、太子太傅、仪同三司。大统三年出使蠕蠕,回来后,拜侍中、都督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大统五年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东雍州诸军事、东雍州刺史。大统十年(公元544),转任河内刺史,大统十六年,兼任大丞相府司马。 朝议想整治汉川,而梁宜丰侯萧循固守南郑。大统十七年(公元551),杨宽跟随大将军达奚武前去讨伐。梁武陵王萧纪派遣杨乾运率兵一万多人去救萧循。达奚武命令杨宽监督开府王杰、贺兰愿德等出击,军队行至白马,将杨乾运打败,俘斩数千人。回军后任南幽州刺史。魏废帝初年(公元552),任尚书左仆射、将作大监,因事免职。魏恭帝二年(公元555)任廷尉卿。世宗初,拜大将军,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户,跟随贺兰祥讨伐吐谷浑,得胜后别封宜阳县公,食邑一千户,任小冢宰,转任正中大夫。武成二年(公元560),皇帝下诏令杨宽与麟趾学士参定经籍。

杨宽性情豁达机敏,有器识,长期管理数州却十分清廉。历任尚书,有清官之誉。保定元年(公元561),任总管梁、兴等十九州诸军事、梁州刺史。这一年去世,赠华、陕、虞、上、路五州刺史。谥日元。子杨纪,官至仪同大将军、虞部下大夫


分享按钮>>杨氏源流(七)-----------旷世精英(4)
>>杨氏源流(九)---------旷世精英(6)